Wuthering Heights

明日今日よりも好きになれる
杂食无节操

记成都纵目摄影展

随便记下感想

第一次去方所书店,一个巨大的完全打通的地下室,大概有两三层楼高,色彩以土黄为主,像个隐秘又壮观的窑洞。书密密麻麻地绕着洞壁围了一大圈,看书人就走在并不宽敞的环绕式平台上,平白无故地离地三尺——仿佛有什么象征意义在其中。中间宽阔的下沉空间则摆着各种文艺的小玩意和畅销书,甚至还有几个卖衣服的摊位,纵目摄影展在一切的中间,一个不大的白色空间。

黎朗老师的《父亲1927.12.03-2010.08.27》之最后的沙发是我看到的第一幅作品,第一眼看去只是一片白色,几乎要和雪白的墙和灯光融为一体。再一眼,能隐约看到这白色上密密麻麻的黑色纹理,非要凑近了才看得出是一个个日期。站远了纵观全体,大概能看出是张沙发或者床,蒙着白布,有点经年的不祥之感。

摄影展实在不大,看一圈回来我开始挨个看作品的名字和解释,这才明白这三大张照片背后的故事:https://www.randian-online.com/zh/np_vernissage/30219-days-li-lang-solo-exhibition/

我为这样的纪念方式震惊并震撼。我第一个想法是,一个平凡人在度过ta平凡的一天时也许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有人这样虔诚地想象并用这样直白朴实的方式纪念ta的每一天。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里也许哪一天拿出来都没有特别纪念的价值,连历史的注脚都无缘介入——但那也是鲜活的、丰满的、充满细节的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伴着纷繁的思绪和跃动的脉搏。但即使在至亲的镜头和笔下,这些血肉也只能化作一些静物,一些仿佛还带着温度的物品和人体,一串串干枯的数字。这一秒逝去,就再不回来,永远丢失在这茫茫宇宙中,也许不被本人珍惜,却也许有幸进入后人的想象——这已是万中难有一的幸运,而也只能止于想象——真实被永远悬置了,成为无法打开的盒子中难测生死的猫,成为也许在好故事里才显得真实的虚幻。

作为拥有上帝视角的后来人,读名人传记偶尔会感慨人的一生每一天的浓度是不同的。能被写进传记的人往往在某一刻置身时代大潮,拥有几个格外浓墨重彩的瞬间,而剩下的人生仿佛都要为这一刻背书或辩白。想象的枝蔓也由此繁衍,试图把支离破碎的几十年融会贯通成一个逻辑清晰铺垫充分高潮迭起余味悠长的故事:好故事比所谓的真实更真实,作者都不一定要假他人之手。

而如果是个平凡人呢?该如何纪念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在这个时间被精密地规划管理,然后快速遗忘的时代?为一位至亲的故去守孝三年显得格格不入,但又该如何与心中无处安放的怀念相处?古老的仪式已然远去,我们只好诉诸新时代为我们准备的手段。照片是时光的切片,那我们就用书写串连岁月,用自己的时间小小地重现失落的时光。有趣的是,书写是老手段,但家庭中如此精确的时间秩序却是现代的产物*。若是古人,应该会亲手绘制其人肖像,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日期也许是生命最切实的象征。作者在书写那一个个冰冷的日期时,是不是也是在抵抗这冷酷的束缚?

一时的热血满腔、誓言铿锵、柔情蜜意都不难,难的是捱过这岁月消磨。该如何度过这每一分每一秒?下一分下一秒?这焦虑如影随形,有时凶恶甚于猛虎。

可怕的还有公共空间和众人品评的目光。这样一幅完全私人的作品置于大庭广众之下,势必要面对公共话语和价值体系的曲解和腐蚀。情绪放在肚子里时一个人的心头血,碰一下要犹疑辗转好久,但拿出来放到空气里,也许在大家看来不过一抹生锈的红,司空见惯。更何况,如此私密的表达永远有沉溺于自怜自矜的危险,作家们写意识流都少不得强调“这个人物ta自己没有这么说,是我在说”,或者引入多视角叙述。所以我觉得作者是勇敢的,他的方式的确也有私人感情以外更深的意义。不然,我想我也不会从看展到晚上回来,想起来眼泪就停不下来。

还有两幅很喜欢的作品,一是陈萧伊的《KOAN》,我很喜欢那条黑白世界中摆尾的鱼,萧瑟的孤独中暗暗存在着黑色的确实的生命。二是杨怡的《静物1,2015》https://www.douban.com/event/photo/2299349407/,白色的桌子上似乎是白色的蜡烛,倏然冒出一把滴着血的刀子,仿佛在提醒这纯白背后未知的厉色。

*这句来自知乎专栏动画考察30动漫里时间循环故事的表象初步研究:https://zhuanlan.zhihu.com/donghuakaocha/20282210 章节1.4

评论

© Wuthering Heights | Powered by LOFTER